建设新天全我们有话说
坚持大胆干大胆闯的人文特点,以创业创造创新无中生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
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照搬其他国家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坚持法治思维,要求增强法治观念,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亲仁善邻出自《左传》;协和万邦出自《尚书》中华文明具有持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都可以在传统制度中找到文化渊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从系统整体上思考世界本原和人生意义,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关于系统观念的朴素思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对115项阶段性政策明确后续安排,相机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积极谋划并适时实施一批储备政策,2023年,宏观政策三个一批,叠加形成组合效应,助力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2023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抢抓农民工返乡过年和返城务工的窗口期,联合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减负、稳岗、扩就业综合发力,累计发布岗位3800万个;2023年上半年,抓住许多高校毕业生仍在校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启动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2023年,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面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局面,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一系列力度大、靶向准的政策,推动就业稳定增长、失业率平稳回落。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
保持战略定力,宏观政策有效衔接、接续发力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开展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印发实施《关于规范招标投标领域信用评价应用的通知》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衔接迈出新步伐。
建立完善机制疏堵点、促进民间投资提信心、开展专项治理破壁垒、完善融资支持解难题,一项项政策举措,努力让民营企业家有感有得。全国土地二级市场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开通运行,统一失业保险转移办理流程工作提前完成,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硬件系统实现互联互通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这些年,宏观政策注重取向一致、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展望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政策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2023年,财政部门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了7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支持促增收扩消费保民生,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加强对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提升对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质量等。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通胀率都较低,财政、货币及其他政策都有较大回旋余地,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本报记者邱超奕参与采写)(《人民日报》2024年01月27日第01版)。
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就业保持总体稳定。瞄准关键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协同发力,合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31条政策举措,第一条就是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
2023年,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设计和深化方案,陆续进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审议目录。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总装机的一半,历史性地超过火电装机;截至2023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统筹协调、步调一致、齐抓共管,才能下好一盘棋。来之不易、可圈可点的成绩,充分印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判断和相关决策的正确性预见性,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具有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从退休人员养老金迎来十九连涨到直补快办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展,从继续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到多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2023年,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继续织密扎牢,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同时,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项项举措将持续发挥效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强调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宏观政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必须用好的关键工具。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相关资金4640亿元,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完善绿色税收制度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长江、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启第四轮试点2023年,各方面政策协调配合,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做好宏观经济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关系,根据供需矛盾的变化相机抉择合理的策略。
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数字经济、电力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引导支持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领域、抢占新赛道近年来,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新步伐。启动第五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持续推动清单事项缩减;全面开展效能评估,在重点领域加快形成体系性准入安排;进一步加大典型案例排查、归集、通报、约谈、整改力度2023年,瞄准破除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统筹施策,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
聚焦重点群体,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落地见效,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这些年,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清理规范收费和基金等政策接连出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印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举办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三地产业链抱团成长;横琴金融30条前海金融30条相继出台,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稳致远;成渝地区继续加快补链强链步伐,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地实施,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
坚持系统观念,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协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认为,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以及降准降息、减税降费等政策效应将在今年持续释放,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形成叠加,有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2万亿元,有效激发了企业活力,提振了市场信心。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蕴含着发展观,明确了方法论。
面对复杂问题、现实难题,只有在战略上判断准确、在落实时精准施策,才能把准脉开准方,让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出台更多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恢复向好,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增速高于全部基础设施投资8.3个百分点。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